輔導會助榮民子弟求學 保存眷村榮民文化
民國一○五年我接任輔導會副主委委員,次年九月,又兼任會屬「榮民榮眷基金會」董事長,此後一直努力,希望為榮民(眷)提供更多服務。
輔導會以輔導榮民(眷)就學、就業、就醫、就養及服務照顧為使命,近年來,經李翔宙、邱國正、馮世寬等三位前後任主委領導,創新多項退輔措施,其中之一的亮點,即「榮民子女就學圓夢,積極保存眷村榮民文化」,便是由榮民榮眷基金會發想推動的。
我兼任基金會董事長後,鑑於多年來物價逐漸上漲,學校的學雜費不斷提高,為了減輕榮民的負擔,基金會將國內大學以上榮民子女就學補助,從原本每學期二千五百元,逐次調升為公立學校八千元、私立學校一萬元,每學期嘉惠近五千人。
但是對於赴國外留學的榮民子弟,過去提供的協助卻有限,例如,新竹鄒姓女學生是榮眷,自從父親病故,她成為新竹榮服處認養的遺孤。求學期間,她半工半讀,兼職餐飲服務業,賺取學費與生活費。大學畢業後,她被韓國高麗大學法律研究所錄取,但出國留學的學費和生活費昂貴,家中無法負擔。
類似優秀的榮民遺眷子弟受困於家計,無法出國深造,是國家社會的損失,所以榮民榮眷基金會自一○八年起,推動「菁英圓夢計畫」,補助優秀榮民子女赴美、英等十餘國家排名世界前五百大的學府進修,每人核發新臺幣四十至五十萬元,或增額時的二十五萬元,鄒姓女學生因此得以留學圓夢。四年來,受菁英圓夢計畫補助的優秀學子共有三十六人,獎助總額達到一四七○萬元。
這些經費多來自榮民前輩捐出的畢生積蓄,例如臺北市一位僅靠就養金過活,生活極為簡樸的單身榮民劉明芝伯伯,他經常一個饅頭配一杯白開水就度過一餐,民國七十一年積攢了八十萬元,在臺北市萬華區買了一戶二十餘坪的小公寓。民國一○七年,他入住新竹榮家前將房子賣了,把得款中的七百萬元捐給榮家及榮民榮眷基金會,以照顧需要幫助的人。又於一○九年預立遺囑,願於百年之後,再捐出逾八百萬元遺產予榮民榮眷基金會、臺北榮總新竹分院及新竹榮家,捐贈總額逾一千五百萬元,因此獲頒輔導會一等榮光專業獎章。
這些榮民行善的故事很多,也由榮民榮眷基金會拍攝成微電影,包括《大愛如風》、《看見榮民》等等,讓各界看見榮民的義舉,且因抛磚引玉,讓基金會獲得更多捐款,照顧更多弱勢榮民、遺眷或子弟。這些影片,上網就可以看到。
另外,榮民榮眷基金會重視保存榮民和眷村文化,近年來與文化部合作建置「榮民與眷村主題國家記憶庫」,其中第一期核定補助政戰學院應用藝術系等十個單位,將資料轉化為文字及影音,建置於國家文化記憶庫,讓榮民及眷村文化成為國人的文化記憶,永久留存。
基金會還與桃園市文化局合作設立「中華民國眷村資源中心」,另與各地四十一個眷村組織合作,完成資料庫建置、人才培訓、影音拍攝、專書出版及藝文推廣,每年投入二千萬元經費,致力使榮民與眷村文化成為臺灣珍貴的文化資產。
例如一一二年六月出版的《眷村色彩散策—走讀全臺三十眷村地景》一書,由榮民榮眷基金會、桃園市政府、市議會指導,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出版,帶領讀者認識眷村的歷史與文化,成效卓著。
如何再進一步服務照顧榮民和遺眷,是輔導會、榮民榮眷基金會繼續努力的目標。
(點閱次數:2107)